太虚讲堂

taixu Forum

武汉莲华寺

结缘电话:

027-81811338

027-81819338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太虚讲堂 > 太虚大师文辑

在家众可以住持正法吗? ——比较太虚与欧阳渐对此一问题的不同见解

发布时间:2019-10-16 18:59:48

一、前言

佛教徒大体可区分为在,家、出家二众。在传统的中国佛教界里。出家众是佛法的住持者,在佛教的弘传事业里居主导地位。而在家众则仅系附属于出家僧团的外围信徒而已,并不能成为住持佛法(主持教团、弘扬佛法)的僧宝。

近世以来,这一传统方式逐渐遭到反省与批评。其所以被批评的理由至少有下列几点:

(一)违反大来精神:大乘佛教强调的是济世度人的菩萨道行为。菩萨道的特质在于"上求(菩提)下化(众生)"精神的贯彻,而不着重一己的解脱。因此,"菩萨"的身份

并不一定要出家,这与传统印度部派佛教中之"出家声闻"的身份有显著的不同。大乘经中众多在家菩萨的弘法事例,正是这种精神的反映。如果中国佛教所宣扬的是大乘法,但却又采行小乘佛教之"出家僧团住持正法"的僧制,这样的弘法方式显然与大乘之不拘出家在家的精神相抵触。

(二)无法适应时代:二十世纪的人类社会,有旷古所未有的急速变化。政治、经济、社会等方面的复杂程度,远非前此之任何时代所可比拟。出家众平素生活在寺院的单纯环境里,对于复杂社会的状况及现代人类心理的理解,势必难以掌握。因此,要人世度众便相对地困难。又加上明清以来,中国僧人的素质异常拙劣,如果坚持由一群对佛法不甚了解的出家人来主导弘法任务,自是不能令人心服。

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之下,现代中国佛教界里开始有人提倡在家众可以住持正法的理论,并且付诸实践。支那内学院的欧阳渐便是其中的肇始者。

木文拟针对此一主题,提拈出欧阳渐与太虚这两位现代中国佛教思想家的看法,以供关心现代中国佛教者参考。

二、欧阳渐的看法

传统中国佛教是"僧尊俗卑、僧主俗从"的(此处之""是指出家众,不是指僧团)。欧阳渐在其"支那内学院院训释·释师、辟谬"文中,1曾经列举出传统教界十种尊伸出家贬抑在家的现象。这十种是:

(一)唯许声闻为僧(指僧团)。

(二)居士非僧类。

(三)居士全俗。

(四)居士非福田。

(五)在家无师范。

(六)白衣不当说法。

(七)在家不可阅戒。

(八)比丘不可就居士学。

(九)比丘绝对不礼拜(居士)。

(十)比丘不可与居士叙次。

这种"崇僧抑俗"的观念不只流行在中国佛教界,而且在印度佛教史上也屡见不鲜。有些经典甚至于把在家众的弘法视为末法时代的象征,《法苑珠林》中引用的"大五浊经",更视在家众(白衣)的弘法为佛教界的"乱事"。该经云:

佛涅槃后当有五乱。一者当来比丘从白衣学法,世之一乱。二者白衣上坐,比丘处下,世之二乱。三者比丘说法,不行承受。白衣说法,以为无上,世之三乱。

将白衣弘法视为"乱事",这样的看法至少反映出几种历史现象:

(一)在历史上,印度的在家众在佛教界曾经有过不愿附属于出家僧团的时候。他们的崛起弘法情势,一定到达足以威胁到出家僧团的境地,否则不会被描述于经典之中。

(二)印度的出家人中。至少有一部分人视弘法为出家

人的专利,他们以为在家众是不得参与的。

欧阳斯对于上述的现象并不赞同。他以为佛教界的立教、制学、与弘法为师,教是随宜方便的施设,不可拘执而不知变通。对于上列十种崇僧抑俗的观念,他引用众多经论加以批驳。而结论则与这十种观念完全异趣。他的结论大略如次:

(一)经论中虽然有纯属出家众的声闻僧,但也有包含在家众的菩萨僧。

(二)居士虽非正僧,然仍可视之为僧类(僧团的一分子)。

(三)菩萨乘、独觉乘与声闻乘都可以有在家居士,因此不能视居士为三乘之外的俗人。

(四)在家众如果有学有德,也可以成为佛教界的福田,可以化缘。

(五)在家众可以是弘法师范。

(六)在家众可以说法。

(七)在家众发菩提心、受菩萨戒之后可以阅读比丘戒律。

(八)比丘可以就学于居士。

(九)比丘可以礼拜在家善知识。

(十)比正可以与居士叙次(此谓可以与居士并坐于一处)。

欧阳渐以为中国佛教界的这十种观念或规矩,不只是弘法权的归属问题而已,并且也是出家众对在家众的一种凌逼。他曾经感慨地说:

(居士对比丘)但应奉事唯谨,一如奴仆之事主人。压迫不平等,乃至波及慧命。而为居士者谦退又退无所容于天地。嗟呼悲哉!3

欧阳认为传统佛教界的这些规矩或观念都是谬见。因此,他站在大乘菩萨道的立场,以"依法不依人,依义不依语"的主智论(intellectualism)态度,起而反对这种可能伤害佛教发展的形式主义。对于他的这种主张,其弟子呂澄曾经称许他:"揭在家众堪以住持正法之说,教证凿然。居士道场乃坚确不可动。"

呂澄所谓的"居士道场",也就是欧阳创设的中国式的那烂陀大学——南京的支那内学院。可见欧阳对于居士住持正法的见解,不只是抱持着肯定的态度,而且也是付诸实践的。

三、太虚的看法

与欧阳渐单纯的佛教教育事业相比拟,太虚一生的佛教事业可说是比较波澜壮阔的。他具有广博的学养。豪迈的胸襟,对改革振兴与佛教也有屡败屡起的勇气。在他一生的奋斗过程中,佛教制度的改革是他极为重视的一部分。对于"在家众住持正法"的见解,也可以从这些改革思想中看出来。

依印顺的《太虚大师年谱》5所载,太虚对佛教制度的看法曾有过下列几次重要的改变:

(一)二十七岁时著《整顿僧伽制度论》。主张建立一拥有八十万名出家众的僧团,而以"信僧居俗"的在家众来辅佐。

(二)卅二岁,觉得,整顿僧伽制度论》势难推行,乃宣布停刊该书。

(三)卅八岁,另撰《僧制今论》,定出家僧数为二十万人。并将居士信众分为皈戒众、研究众、女众三类。

(四)四十二岁,又订定《建僧大纲》。定出家僧团人数为四万人(一说二万人),而未置在家众。

(五)五十二岁,又订《菩萨学处》。主张设立一模范道场,严格训练出家菩萨,并循序摄化在家菩萨。这是他在僧制方面的晚年定论。

尽管他有这几次见解的更易,但是,基本上他的主张仍可以视之为"出家为主、在家为辅"的佛教新教团草案。从他一生的言论里,处处可以看出他对在家佛徒的重视。他认为振兴佛教的工作是必须要在家众来分担的,只不过主持其事的必须是专业的出家众而已。这样的改革方案与传统佛教界有一基本差异,此即在此类方案中,在家众参与佛教工作的程度提高了,身份也较前受尊重。这与欧阳渐所说的"一如奴仆(居士)之事主人(僧侣)"的情况是不同的。

其实,在太虚与欧阳渐的见解里是蕴含有共同的认识基础的,这就是对近代中国佛教衰相的实质感受。他们对清末以来中国佛教的极端衰微与僧人的腐化无知,已到痛心疾首的地步。太虚对当时佛教曾有"甚矣衰矣,无以复加矣"的慨叹。欧阳也曾说:

中国内地僧尼,约略总在百万之数。其能知大法、辨悲智、堪住持、称比丘不愧者,诚寡若晨星。其大多数皆游手如闲、晨夕坐食,诚国家一大虫。但有无穷之害,而无一毫之利者。6

面对这样的中国佛教表相,欧阳采取的对治方案是建立居上道场以弘扬佛法精义,而太虚则希望能结合出家在家二众以挽救佛教于危亡。他们对于居士能否住持正法的见解,也都在这些方案中清楚地表现出来。

四、结语

二十世纪以来,中国佛教思想界产生了一股反传统的暗流。这股暗流主要是自欧阳渐、太虚、呂澄与印顺等人所酝酿的。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,就是对传统佛教教团制度的否定。欧阳与太虚在这方面都各有所见,而提出对治的办法。欧阳认为居全可以脱离僧寺而独立弘法;太虚则认为"出家为主、在家为辅"的僧俗合作方式比较稳当。

不论如何,这两位佛教思想家的看法是有启发性的。在未来的开放社会里,佛教之必然朝向多元教团的发展方向是可以预见的。在这方面,欧阳为可能独立发展的居士教团提供了若干理论基础;而太虚则为"非改革不可"的旧教团,提出此较温和的改革方针。而他们的改革理念,也必然会使一向畏缩、缺乏阳刚气的中国佛教徒,较敢于挺身而出以对抗不合清理的旧传统。因此,仅管他们两人的看法不尽相同,但是他们的理论价值还是可以肯定的。

注:

1.欧阳渐:《支那内学院院训释》五——十六页。一九七八台北佛教版。

2.《大正藏》第五十三册。一〇〇五页。

3.同注1.,十六页。

4.呂澄:《亲教师欧阳先生事略》。

5.印顺:《太虚大师年谱》一九八七,台北正闻版。

6.欧阳渐:《辨方便与僧制》。收在《欧阳大师遗集》第二册一四八八页。一九七六台北新文丰版。